“造型与编织”音乐活动课----16大专幼教班特色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零开始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入门难、专业术语难以理解与内化等问题。我系二月开展的“一系一品”活动中,音乐专业老师李帆带领着16大专幼教班的同学们,离开课桌椅、走出教室,体验了一种最生动的教学方式——音乐活动课。
活动分为两部分,旋律与节奏。在旋律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音乐最初的传播形式——口口相传,教师运用无伴奏演唱的形式,让学生们运用非洲本土语言进行一段旋律模唱,不同种族的语言经由音乐产生了共鸣,悠扬的人声飘扬在大厅上空,四处迸发着音乐的魅力。这种旋律教学的模式脱离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固定音高的乐器对音乐的捆绑与束缚,使音乐的展现形式更加的原始、自由。
活动的第二阶段为节奏游戏,热身活动中,教师以一段苏格兰乡村踢踏舞的舞步为节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节奏教学中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长短的区别。节奏活动的下半段,教师运用单人声势律动的方法展现音乐的存在,即运用肢体进行节奏活动,最后再发展到双人声势节奏活动,主要锻炼了学生们的在节奏中的协调与合作。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并不是准确地示范动作,而是通过充当观察学生行为的镜子,及时指出问题,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更清醒的感受到节奏给肢体带来的律动感,在融入音乐的过程中更加懂得关注自己、关注同伴。
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最原始的音乐是什么呢?原始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使语言、动作、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这是人类最原本的状态,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专注与识谱、演唱、弹奏等音乐基础技能,也应该把目光投射到音乐活动上,而音乐游戏即是儿童的工作。音乐活动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在这样的音乐活动中,学生们把身体当作乐器,利用各种活动形式,践行节奏律动,让肢体、肌肉产生节奏记忆,内化音乐节奏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效率。
音乐活动需要学生们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我们需要从各种活动、游戏、生活中,去感知音乐律动的存在,把律动带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而不只把音乐局限在课堂的教学中。
![[s]1.jpg](/Upload/sxszjzx/ContentManage/Article/image/2018/09/19/c8f2c988bbd54dbbaa39478a80906991.jpeg)
![[s]2.jpg](/Upload/sxszjzx/ContentManage/Article/image/2018/09/19/2b9c5c9ae6d84040b5bf86cb7435cc9f.jpeg)
![[s]3.jpg](/Upload/sxszjzx/ContentManage/Article/image/2018/09/19/f58ce43d247d421ab9f13fb622755c6d.jpeg)
![[s]4.jpg](/Upload/sxszjzx/ContentManage/Article/image/2018/09/19/b4f743e6877f4f95b327628d75c23bde.jpeg)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